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建议提案

对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14号建议的答复函

来源:对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14号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2023-11-01 09:12:02  点击量:391
字体:[ |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类  别:B

签发人:高小峰

榆政文旅函〔2023〕58号


对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14号建议的答复函


武燕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加强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第21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了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成了最普遍的做法。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并日益深入,其重心不断地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层面而逐渐趋向包括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践层面,从而让“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深入融合的新阶段。

一是完善项目名录体系,夯实基础工作。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先后组织申报了4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评审公布了6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6代表性传承人。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名(已有4人去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6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1个,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20名,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5个,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14名。

二是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工作常态化,全民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组织编写非遗教材18本,印刷20多万册。先后有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30余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累计开展活动25万场次。绥德县非遗陈列馆等4家单位列入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依托本地高校资源,在榆林学院设立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基地。2022年9月,陕北民歌和陕北说书纳入榆林学院公需课,榆林非遗正式列入高校课堂。榆林高新区第二中学自2020年建校以来,设置了老腰鼓进校园项目,在每天早上和中午大课间及周三下午进行授课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了广大师生的生活方式,2022年学校240余名学生参加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开幕式老腰鼓展演部分,得到各界一致好评。先后拍摄制作11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宣传片、12集省级非遗传承人宣传片和19集陕北民歌微视频连续举办了6届陕北民歌艺术节、6届“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4届陕北民歌大赛、4届面花文化节和镇北台千人老腰鼓汇演。榆阳区等5县区先后建成非遗小剧场,将榆林小曲、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非遗项目进行定期展演,深受群众和游客的喜爱。与扬州市举办了4届曲艺交流展演,与安康市举办了16场陕北陕南民歌交流展演。开通“榆林非遗”抖音官方账户,在“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中,受到文旅部和省文旅厅的通报表扬。以非遗元素创作排演的艺术精品,获得国家级群星奖5个、省级群星奖20多个。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加强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一是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各县市区文旅部门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共同推进非遗普及教育工作、制定规划,选择适宜走进校园课堂的项目,从娃娃抓起,让传承人走进教室,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深入了解并深切感受其内涵与魅力,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真正领悟非遗高超、精湛的创作技艺与蕴藏的价值,培养孩子们学习传承非遗的浓厚兴趣。二是加强对进校园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引导民间艺术社团组织、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研究和实践,鼓励民间艺人带徒传艺、授课,加大民间艺术的传承力度,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丰富非遗进校园的内容,突破传统单一的活动形式,实实在在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学习非遗。三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多组织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活动,举办表演展示会,做好宣传报道,扩大影响。让学校师生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项目,从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榆林教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重要性,充分认识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感谢您对榆林非遗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希望您继续关注榆林非遗,并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