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建议提案

关于市人大四届六次会议第75号建议答复的函

来源: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19-10-14 11:45:21  点击量:2568
字体:[ |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清涧县代表团: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南六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动黄河、无定河流域群众脱贫致富的议案》(第7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我市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南北发展也因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差距较大。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局立足旅游行政部门职能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推动全市旅游产业脱贫工作。主要通过“旅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驱动旅游产业扶贫。同时,我局积极推动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销售,搭建旅游消费平台,拓宽贫困地区增收渠道,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1月29日至2月27日,“陕北榆林过大年”旅游节庆活动中,我局举办了首届“榆林礼物”优秀旅游商品大赛。各县市区积极发掘本地特色,选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创产品和农土特产品,手工空心挂面、“十二月会议”小米、海红果、红枣、陕北老汉系列(枣木雕)、剪纸、面花、石雕等一系列特色旅游商品。

南六县也依托自身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出台优惠政策,开发旅游商品,进而带动域内群众脱贫致富。清涧县通过电商平台,节庆推广,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载体,开展景区旅游扶贫公益宣传。同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县委、政府在将征地补偿款足额兑付的基础上优先向当地农民租赁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的土特产商铺和餐饮店铺,并且半年内免租金,半年后以远低于市场价的土特产商铺3000元∕年、餐饮店铺5000元∕年的价格向当地农户租赁;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的土特产商铺、餐饮店铺租金和停车场收入的25%返还给当地村集体,用于贫困户脱贫救助的长期固定收入。绥德县创新理念实施“567工程”。紧扣扶贫相关政策,积极整合资金,以“五变战略”为指导(绿源、郝家桥等旅游景点变为旅游扶贫基地;赵家坬、薛家峁、崔家湾纸房沟旅游项目变为扶贫开发区;郭家沟、三十里铺等乡村旅游点变为精准扶贫点;绿源红薯、绥德汉馍片、双水村苦菜茶、绥德石雕、兰花花杂粮等农产品变为旅游商品;马香琳等农民企业家变为旅游产业公司老板);推动“六个一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带动脱贫一批、绿源生态园等旅游景区建设带动脱贫一批、名州文化街区等旅游名镇建设带动脱贫一批、郭家沟等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带动脱贫一批、郝家桥等红色旅游项目带动一批、兰花花杂粮等旅游土特产生产销售带动脱贫一批);实施“七大行动”计划(扶贫村规划编制、公共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旅游品牌培育、市场推广营销、项目建设、旅游扶贫示范工程及送教上门培训)。吴堡县以“印象吴堡”为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搭载本县特色产品,有力的推动了本县的旅游消费扶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佳县赤牛坬民俗村是佳县旅游扶贫的典范,其主要做法是:1、村旅游公司从门票收入中,每年上交村委会20-30万元承包经营费,村委会全部发放到贫困户中,使村民直接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红利。2、推出大型原生态实体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通过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全民参与,(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6岁),参与演出的农民每场挣工资20-40元,每年演出场次达150场以上,使农民从旅游演艺中获得实惠。3、推出“石磨手工挂面制作”带动全村30户贫困户脱贫,2016年8月18日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荣誉称号。4、通过开办“公司+农户”农家乐群,为游客提供服务,推销红枣、小米、手工挂面、粉条、土鸡蛋等,使赤牛坬村群众通过旅游平台脱贫致富,实现富裕。目前,佳县任家畔村、南河底村、木头峪村、泥河沟村、荷叶坪村、陈家焉村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村”,通过旅游扶贫,初步实现了脱贫退出。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2019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