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文化

我心中的延安画卷——《我们,从延安走来》观后感

来源:府谷县纪委监委    发布日期:2023-01-16 15:38:28  点击量:14585
字体:[ |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巍巍宝塔山,高耸入云端。滚滚延河水,奔腾永向前……”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听说,我们陕西有个地方叫延安,延安有个神圣的地方叫宝塔山。后来家里有了彩色电视机,朴素而巍峨的宝塔山总是不经意间走进我的脑海,散发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随着慢慢长大,我终于知道,这种魅力来自于历史和革命的沉淀——延安精神。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文献纪录片后,一幅伟大而磅礴的精神画卷更加清晰地在我面前铺展开来。

曙光。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1月进驻延安,从此,延安宝塔山成为指引中国革命方向的灯塔。经历过严酷的战争洗礼、火海硝烟的笼罩,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念和革命信仰就像宝塔山一样,巍然屹立。在延安,《黄河大合唱》呐喊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窑洞土炕小木桌成为伟大历史的见证者,气吞山河的诗词《沁园春.雪》隐隐散发着微茫中的胜利曙光。

信仰。延安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无数爱国青年,投身民族解放事业。诗人何其芳在《我歌唱延安》中写道:“在青年们的嘴里、耳里、想象里、回忆里,延安像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响着洪亮的动人的音调。”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抗大、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马列学院等30多所学校,大批抗战人才怀着救国的信念,抱定牺牲的决心,从延安奔赴前线,奔向烽烟滚滚的抗日战场,救亡图存,赴汤蹈火,坚决和敌人战斗到底。终于,抗战胜利的欢呼声传遍全国。

求是。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了全新的阐释。他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延安窑洞那盏彻夜长明的油灯下,他不断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写下《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1941年-1942年,毛泽东又连续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重要讲演,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长达三年的整风运动。联系思想、检查工作、互相批评、实践调研、听取意见、自我反省,秉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一步步探索出“实事求是”这个不断成就伟业的重要法宝。

为民。“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这个名字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18岁参军,长征来到陕北后主动报名参加了烧炭任务,即将挖成的炭窑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1944年9月8日,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备团在延安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人生思索,从那以后深深烙在了每个干部群众的心底。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封来自当时抗日前线的书信,信中这样写道:“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谁能想到,这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写给故交好友的求助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使朱德无力赡养家中老母亲,不得不向好友求助。领兵万千,每月只有津贴5元,他手中的权力何其大,廉洁自律又何其重。毛泽东曾经在《一九四五的任务》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一切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值得当下我们每名党员干部深刻反思。

奋斗。“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这首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歌曲《南泥湾》,是我记忆中最早听过的歌,那个时候妈妈经常哼着这首歌哄我入睡,小时候只觉得它很好听,却不知它传唱的是把“烂泥滩”改造为“陕北好江南”的奋斗传奇。那时候,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上到毛主席,下到刚会走路的小孩儿,全都下地劳动,开荒种地、纺纱纺线,就连在战斗中失去一只臂膀的战士也争抢着主动投入到军民大生产中,为大家送水送饭,默默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代人,激励着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敢于挑战,善于创新,不断夺取伟大斗争的全面胜利。

千秋伟业,百年风华,在新的征途中,尘埃不改,初心未变,党员干部必须时刻怀揣崇高信念,不忘苦难辉煌,不愧使命担当,不负伟大梦想,跟随心中那幅不朽的延安画卷,前进!前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