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文化

“清廉陕西”再添一处教育阵地

信息来源:“文物陕西”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4-06-05 责任编辑:

崇廉尚廉,从古至今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也刻画进文物里。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在陕西省文物局指导下推出了“汉风廉韵——汉代廉政文化特展(图片展)”,为“清廉陕西”再添一处有特色的廉洁文化教育阵地。

此次展览共由汉代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廉政文化、廉政人物四部分组成,全方位展现汉代廉政体系建设。

进入展厅,纯净的黑白灰底色,加上汉代画像素材、视频动画、文物影像、碑刻拓片、艺术装置以及动漫作品等多种元素的运用,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展厅正中间一幅色彩艳丽的山水画——仇英“子虚上林图卷”描绘了汉武帝时皇家园囿“上林苑”的美景,令整个展览清新典雅、意境深远。

据汉阳陵陈列研究部主任闫华军介绍,展览既有对先秦典型廉政思想的溯源,又有对后世乃至当下社会影响的展现。序厅廉政溯源部分,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先秦廉政思想及廉字字形的演变进行解读和展示,让观众了解廉政观念源流及其字形演变。

文物解读汉代廉政文化。警示我们要守规矩,思正道,莫入歧途,要保持俭朴之生活、清廉之操守,否则必遭“碎身”之祸的文物“扑满”;创新制度、完善法制,不断规范官吏行为的文物“半两钱范、带尺铜量、新莽铜卡尺”;表达了汉初休养生息、对农业的重视和佑民温饱朴素愿望的“海内皆臣”铺地砖;再现了汉代官员严谨恭谦形象的“戴冠文吏俑”;以及“汉并天下”瓦当、“鎏金铜蚕”等文物,具有鲜明的特征,引人注目。

此次展览图文资料丰富且典型。

比如俗称独角兽的獬豸,就以图文形式完整的展现了这一公正廉明形象在汉代的演变轨迹。

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可识善恶忠奸,以角触奸邪。獬豸从汉代起成为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司法者一般头戴獬豸冠。

再如游标卡尺和新莽铜卡尺等典型器物形象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内容,更是展现了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管理能力。

朱子家训碑、魁星点斗图、关帝诗竹图、御史台精舍碑等西安碑林博物馆拓片及书法临摹和书画创意作品,彰显汉代廉政的深远影响。

有现实意义的展览才具有生命力。

董仲舒、贾谊、晁错、张释之、张汤……汉世名臣,为官多勤于政务,以“廉平”“廉直”“廉公”著称,不畏强权,不惧豪强,这些“帝王诏表以楷模”的历史名人穿插于展览中,其典型事迹彰显了榜样的力量。

另外,该院还结合廉洁文化主题和博物馆特色,推出了一场“穿汉服 学汉礼”教育体验活动,开发了一系列廉政文创产品,印制了一套廉政文化宣传册,并提供重温入党誓词等配套设施,实现了廉洁教育的特色化和功能化。

当前,汉阳陵博物院廉洁文化教育展览主要面向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并将由专门部门负责,实行预约制参观。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