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建议提案

对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206号提案的答复函

信息来源: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4-12-05 责任编辑:

类别:B

签发人:高小峰

郭丽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提案》(第20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榆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久负盛名的陕北民间艺术之乡。为了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非遗保护传承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并日益深入,其重心不断地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层面而逐渐趋向包括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践层面,从而让“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深入融合的新阶段。与市教育局联合印发《榆林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助推“双减”落实的实施方案》。组织编写非遗教材18本,印刷20多万册。先后有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30余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累计开展活动25万场次。绥德县非遗陈列馆等4家单位列入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榆林高新二中被列为我市非遗传承基地。依托本地高校资源,在榆林学院设立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基地。2022年9月,陕北民歌和陕北说书纳入榆林学院公需课,榆林非遗正式列入高校课堂。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加强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一是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各县市区文旅部门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共同推进非遗普及教育工作、制定规划,选择适宜走进校园课堂的项目,从娃娃抓起,让传承人走进教室,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深入了解并深切感受其内涵与魅力,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真正领悟非遗高超、精湛的创作技艺与蕴藏的价值,培养孩子们学习传承非遗的浓厚兴趣。二是加强对进校园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引导民间艺术社团组织、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研究和实践,鼓励民间艺人带徒传艺、授课,加大民间艺术的传承力度,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丰富非遗进校园的内容,突破传统单一的活动形式,实实在在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学习非遗。三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多组织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活动,举办表演展示会,做好宣传报道,扩大影响。让学校师生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项目,从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榆林教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重要性,充分认识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感谢您对榆林非遗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希望您继续关注榆林非遗,并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8月19日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