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B
签发人:高小峰
李艳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更新体质的建议》(第29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几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深化城市更新,盯堵点干,向难处行,全力加快中心城区强功能、补短板、提品质。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全市建有13个图书馆,13个文化馆,18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2967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6个城市书房。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330万册,年文献外借量达100万人次以上,同时拥有海量的数字图书资源,充分满足读者需求。各种形式的新型文化空间、服务点、24小时城市书房、职工书屋、农家书屋、微型书屋等不断涌现,阅读图书更加便捷,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受到群众普遍赞誉。
二是两馆总分馆制建设全面推进。深入推进两馆总分馆制建设,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村,因地制宜实施了“政府+企业、城市+乡村、公益+便民、文化+景区”总分馆建设模式,形成了“县总馆、乡镇(街办)分馆、村(社区)基层服务点,新型文化空间、城市书房、政企书屋为补充”的三级网络体系。目前有图书馆分馆200个、文化馆分馆75个。免费为市民提供各项文化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三是强化村级文化器材配送。近几年来,加大对全市村(社区)配送文化器材,其中包括音响、电子琴、唢呐、笛子等各类文化活动器材,重点行政村基本具备了开展文化活动的条件,满足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新需求、新期待,做到应配尽配、配送到位。
四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成功举办2024年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全市共策划组织140余项线上线下活动。其中全国秧歌展演让榆林古城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每天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活动登录央视《新闻联播》2次。在绥德剧院举办2024年榆林扬州曲艺交流展演活动,组织陕北民歌、陕北秧歌、横山腰鼓亮相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组织各级文艺院团深入乡、镇、村等基层一线,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454场。
五是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制作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标识、标牌,在机场、车站、广场、主要交通要道等设置醒目标识标牌,做好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氛围营造工作。组织绥德秧歌参加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中美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民歌展”,各县市区轮番展演,反响良好。进行2023年度市级及以上传承人年度考核工作,共发放2023年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594.9万元。古城过大年暨陕北榆林过大年荣获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年度典型案例。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们一是洞察古城特色与需求。以城市体检为基础,对榆林古城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特色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评估。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和信息,为后续的“留改拆补”提供精准依据。二是精准运用“留改拆补”手法。留:保留古城的传统建筑、历史遗迹和文化元素,如古老的街巷、传统的民居、古老的商铺等,这些都是古城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缮。改:对部分老旧建筑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使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例如,将传统的商铺改造成特色餐饮、手工艺品店等。拆:对于不符合古城风貌、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进行拆除,确保古城的风貌统一和安全性。补:在古城中增加新的文化设施、公共设施等,提升古城的功能性和吸引力。三是贴近民俗特色。在“留改拆补”的过程中,紧密贴合榆林的民俗特色,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在改造过程中引入陕北秧歌、神木酒曲等元素,让古城充满浓郁的民俗气息。四是呈现古风古韵。通过保护修缮古城的建筑、街巷等,让榆林古城的“古风古韵”生动呈现。同时,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陕北民歌大赛、古城文化节等,让游客亲身体验古城的魅力,感受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五是打造“网红”打卡地。结合榆林古城的特色文化、民俗特色和历史故事,打造多个“网红”打卡地。例如,在古城中设立特色街区、文化广场等,吸引游客前来游览、拍照,增加古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六是延续“乡愁记忆”通过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俗技艺、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游客在游览古城的过程中,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亲切,延续“乡愁记忆”。七是讲好“榆林故事”通过媒体宣传、旅游推广、文化交流等方式,积极传播榆林的文化和故事。结合城市体检的结果,深入挖掘榆林的历史文化、民俗特色等,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好“榆林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跃上新台阶。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10月4日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