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概况 > 文物文博

榆林明长城营堡

来源: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1-12-10 16:02:44  点击量:34608
字体:[ |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三十六营堡的由来

《明史卷四二》载:榆林卫又东有长乐堡,分辖双山等十二营堡,为中路。又有神木堡,分辖镇羌等九营堡,为东路。西有安边营,分辖永济等十二营堡,为西路。俱成化后置。

《明史卷九二》载:延绥三十六营堡,自弘治十一年始,十年间,发太仆银二十八万有奇,买补四万九千余匹。

《延绥镇志》载:边垣起自黄甫川,抵双山十二营堡,为东路神木道。起常乐,抵清平十堡,为中路榆林道。起龙州抵盐池十五营堡,为西路靖边道。辖卫四,城堡三十六。

国朝因之,罢巡抚不设,以庆阳、延安二卫改隶州县,而靖边道亦并于榆林。辖卫二,营四,城堡三十一。

从文献记载来看,延绥三十六营堡一说最早出现在明弘治年间。清人谭吉聪编撰的《延绥镇志》沿用旧说,具体内容中却详列了三十九处。另外在延绥镇旧志中明代人所作的序中也明确提到了三十六营堡。《陕西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营堡卷中详列出四十四处营堡,不包括榆林卫城。

由此看来,明成化年间有三十三处营堡,到明弘治年间延绥镇已有三十六营堡,从此三十六营堡之说沿用至今。后来随着营堡的迁建及废弃,营堡的数量实际上是有变化的。

88aec82e724b40219fca7917d838dfe4.jpg

东路营堡

1、神木营——麟州故城(杨家城

麟州故城位于神木市店塔镇杨城村西北的杨城山上。杨家城从唐开元十二年至明代正统八年,历时719年,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唐书·地理志》记载:“开元十二年(724),分胜州连谷、银城二县,置麟州。”唐、宋、元屡有改置。明洪武六年(1373)废县为神木堡;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县,属葭州。其间,麟州城时有增损兴废。正统八年(1443),神木县移至今址,麟州故城遂告颓废。

麟州故城依山形地势建造,城垣大致齐全,形状基本完整。城周长约5000米。城堡位于窟野河东岸的台塬上,当地称为杨城山,是一面积为千余亩的土塬。西濒窟野河,北临草地沟,东连桃峁梁,南接麻堰沟。故城遗址平面形状为不规则形,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3000米左右。根据2007年神木县地测站的测量结果,故城遗址的总面积为69.3公顷。目前城堡地面残存的历史遗存主要有夯土垣和房屋基址等;整个故城分为东城、内城、西城三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现存城垣大部分为夯土筑造,由主垣及两边护坡组成,局部以石片、石块垒砌。现存有北、东、南三座城门,并有三座瓮城、三处马面和四处角楼遗迹。

2006年,麟州故城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神木营——东山旧城

东山旧城位于神木县城东约1.5公里的龙凤山上。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神木县主簿王瑄将县城从麟州故城(杨家城)迁于东山旧城,此处原为宋代修筑的建宁寨,又称为云州城。明正统五年(1440)又迁回杨家城,正统八年再移至川口,即今神木县城所在地。此后,位于东山上的旧城被废弃。

城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1094米,占地面积4.36万平方米。《神木县志》(清道光二十一年版)记载:城有东、南、北三个城门,因城破坏严重,除东城门外,其他已无法确定。城内古建筑均已不存。现残存土城垣,底宽7~10米,顶残宽0.5~3.8米,残高1~8米。垣体用黄沙土和红胶土混合夯打,每层沙土含量不匀,夯层层次明显,土质较疏松,土色显黄或红黄色,夯层厚0.12~0.15米,夯土内夹杂石片、料礓石等。城西部岩石沟东畔上现存一处民国时期修建的庙宇,面阔三间,石砌基础,砖砌屋顶,硬山式,庙内残留壁画。院内有清道光三十年残碑一块,额题“永垂不朽”四字。

2017年,明长城——神木营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3、神木营——神木县城

神木堡.jpg

神木营处于窟野河东岸二级阶地上,西有笔架山,东有龙凤山,二山险峻,巍然对峙,自成屏障。窟野河从笔架山底顺城流过,城周环境优美。明正统年间,“御史王翱查边,奏县寨居山顶不便,宜移至平川。”正统八年(1443),神木县城由杨家城迁至东山旧城下的窟野河川口。《延绥镇志》载:“周围凡五里零七十步,楼铺三十三座”。成化四年(1468),巡抚余子俊增修瓮城、门楼四座。

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80、东西宽710米,周长2780米,占地面积48.28万平方米。神木营建造规整,四角原均有角楼。城堡设四座城门。神木城中心于明隆庆六年(1567)建凯歌楼,经维修现保存完整,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城内以凯歌楼为中心,向南、北有主要街道南大街、北大街,向东、西有东大街、西大街。南北街今天依然为古城内最繁华地段,街两侧保留部分店铺等古建筑。城内有明清四合院几十处,以白家大院最为完整。神木城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于1993年被列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

4、黄甫川堡

皇甫川堡1.jpg

黄甫川堡位于府谷县黄甫镇黄甫村,为明代延绥镇营堡位置最东者。城堡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5),弘治初年扩筑关城,万历三十五年(1607)延绥巡抚涂宗浚令各堡以砖石包砌城垣。文献记载:“周围凡三里零二百七十四步,楼铺十六座。”明代黄甫川堡驻军及守城军共1607名,配马骡1149匹,设操守、坐堡、战将各一员,守瞭大边长城“三十里零二百一十步、墩台二十八座。”清康熙年间驻马步兵197名,设游击一员统领之。从明隆庆五年(1571)在黄甫川堡的大边长城口上开设蒙汉贸易市场起,堡城逐渐发展成为陕北与河套地区的重要贸易集市,物阜民殷,商务亦盛,素有“金黄甫、银麻镇”之称。

黄甫川堡建在黄甫川西岸的高台上,三面环沟一面临水。城堡平面呈簸箕形,城垣轮廓清楚,可见城门遗址4个,残存大部分垣体。城垣遗迹周长1652.8米,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城内现有南北向大街及多条小巷,民居均分布于街道两侧,主要有李家大院、郝家大院等。

2017年,明长城——皇甫川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5、清水营

清水营堡.jpg

清水营位于府谷县清水镇清水村。明成化二年(1466)巡抚卢祥置城堡,撤府谷县兵守之。《延绥镇志》载:“清水营东至黄甫川一十五里,西至木瓜园堡三十里,南至府谷县八十里,北至大边二十里。城设在山坡,系次冲中地。城周围凡三里一十八步,楼铺一十九座。”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新修关城三里二百九十八步,墩台三十二座。明制该堡驻军丁并守瞭军共1120名,马骡428匹。隆庆五年(1571),在该堡长城外设贸易市场,与蒙古交易。清代该城堡设守兵100名。

清水营建在清水川西岸的山梁上。营堡平面呈长刀把形,周长1974米,面积约14.72万平方米。城堡原有东、南、北三座城门,城内现存东西向街道一条,名清水街,街道两侧有城隍庙、戏楼等建筑,均已残破。

2017年,明长城——清水营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6、木瓜园堡

木瓜园堡.jpg

木瓜园堡位于府谷县木瓜镇木瓜村。明初,原为木瓜园寨,设于河谷中。《延绥镇志》载:“成化十六年(1480)改寨设堡,隶孤山。二十三年(1487)展中城。弘治十四年(1501),募军,治为新城。城设在山上,系次冲上地。周围凡三里零九十步,楼铺一十七座。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三十三里零一百五十四步,墩台三十二座。”明制该堡驻军丁并守瞭军共879名,马骡264匹,清代驻守兵120名。

木瓜园堡建在木瓜河东岸,地势东高西低,四周群山环绕,地理位置险要。城堡平面呈不规则形,北宽南窄,城周长1696米,占地面积约17.92万平方米。城堡设北、南、西三座城门,残存的主要有四面城垣及其附属设施,包括3座角楼、3座城门、1座马面及2座瓮城等。城内现有南北向主街道一条,沿街有数条巷道。

2017年,明长城——木瓜园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7、孤山堡

孤山堡.jpg

孤山堡位于府谷县孤山镇,东北距木瓜园堡20公里。明正统二年(1437)巡抚郭智置堡西山。成化十一年(1475)移置今堡,筑城垣周长“三里零三十四步,楼铺一十四座。”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城垣,并建南、北、西三座城门。明制驻军丁并守瞭军共2656名,马骡驼1764匹,清代驻守兵120名。

孤山堡建于孤山川北岸的高山梁上,东、西、北三面临沟,地势北高南低,地形险要。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有南、北、西三座城门,北门有瓮城。城周长约152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城内以穿越鼓楼的街道为中轴,沿街分布有铺舍和民居。现存城垣及其所附属的瓮城、马面、角楼、水门等,城内有城隍庙一处,城外有陶窑一处,有烽火台两座。

2017年,明长城——孤山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8、东村堡

东村堡位于府谷县新民镇新城川村北部的山原上。根据城堡的建筑形制、结构、形式等判断,该城可能建于宋元时期,明初沿用。成化二年(1466),巡抚卢祥将此堡移建于今新民村,称镇羌堡,东村堡遂废弃不用。

城平面呈不规则形。城垣周长1782米,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城垣以黄土夯筑,垣体未包砖砌石。有马面、城门瓮城及角楼遗迹等,城内地面无建筑遗存。西城垣长430米,夯层厚0.10~0.18米;北城垣长336米,夯层厚0.08~0.18米;东城垣长500米,东城垣北段破坏严重,多处被冲沟断开,夯层厚0.1~0.19米;南城垣长516米,夯层厚0.12~0.22米。城垣各角上均建有角楼,亦为土筑,未作包砌。城垣上共建马面8座,四面垣体上各建2座。东村堡建有北门和南门两座城门,均外筑瓮城。

2017年,明长城——东村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9、镇羌堡

镇羌堡.jpg

镇羌堡位于府谷县新民镇新民村,城堡所在区域古称高寒岭。明成化二年(1466)巡抚卢祥由东村堡(新民镇新城川村)迁建于今址,筑镇羌堡垣周长“二里零而二百二十九步,楼铺十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城垣。明代镇羌堡驻军丁及守瞭军共706名,配马骡229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一员。清康熙年间,驻守兵110名,设守备1员领之。

镇羌堡所在区域为镇羌山,平均海拔1400米,为府谷县最高点,城堡四周沟壑梁峁相间,地势险要。城堡平面近方形,东北角向内缩回,周长1394米,占地面积11.25万平方米。城内建有钟鼓楼,主要街道为南北向街道,穿过钟楼与南、北门相通。街道两侧有十余处店铺和民宅。现存城垣四面垣体及附属的水门、马面、角楼、瓮城、护城墩台,城内遗迹有仓储1座、衙署1座、店铺1座、街道1条、钟鼓楼1座及庙宇3座。

2014年,镇羌堡城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0、永兴堡

(6)神木段 永兴堡_副本.jpg

永兴堡位于神木市神木镇堡子村,东距镇羌堡18.5公里。明成化年间,余子俊遣镇羌指挥宋祥筑城于山上,城垣周长“二里零二十五步,楼铺八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至清道光年间,包砖已全部脱落,后再未复修。明代驻军丁及守瞭军共1006名,配马骡399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清康熙年驻守兵110名,设守备1员统辖。

城平面呈不规则形,周长1004米,占地面积73540平方米。永兴堡保存较差,除南城垣基本保存外,其余城垣及城内建筑基本无存。城堡原建有三座城门,其中东、西门均毁坏,南门及瓮城遗址尚在。原有四、五个马面,现存于南城垣上的1号马面保存较好,其余破坏严重,位置难以确定。南城垣在四面垣体中保存相对较好,现存垣体长214米,黄土夯筑,土质较硬,夯层厚0.08~0.12米;东城垣遭人为破坏严重,只保存有大部分外侧垣体,现存长度234米;北城垣残长131米,外侧残高5米;西城垣残长216米,外侧残高2~7.5米。

2017年,明长城——永兴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1、大柏油堡

大柏油堡.jpg

       大柏油堡位于今神木市解家堡镇大柏油堡村,北距大边长城1.5公里,东北距神木县城15公里,西南距柏林堡20公里。明弘治初年建筑堡垣,周长“二里零九十二步,楼铺一十二座”。万历三十五年(1605),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城垣。明代该堡设驻军丁及守瞭军共466名,配马骡149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清康熙年驻兵100名,设守备1员领之。

城堡建在南边盐碱沟,北边柳沟川之间的高山梁上,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垣周长1094米,占地面积约43630平方米。大柏油堡西、南、北城垣保存较好,西城垣长126米,南城垣长456米,东城垣长68米,北城垣长444米。西门设有瓮城,角楼仅存2座,城内有中心楼基础一处。城外有护城墩、石窟各1处。

2017年,明长城——大柏油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2、柏林堡

(8)神木段   柏林堡_副本.jpg

柏林堡位于神木市高家堡镇柏林村。唐为胜州地,产柏故名。明成化初,巡抚卢祥置。城设在山塬,系极冲下地。周围凡二里零一十二步,楼铺八座。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四十三里零一十六步,墩台二十六座。

堡城建在四面临沟的台地上,平面呈长方形,城垣周长1236米,占地面积约9.5万平方米。柏林堡设东、西两座城门,均有瓮城。城内现存中心楼一座,城内原为十字街道布局,城内东北部发现几处建筑基址。垣体为黄土夯筑,外用砖石包砌,东城垣长288米,底宽8米,顶残宽1~3米,夯层厚0.10~0.14米;南城垣长322米,底宽8米,顶残宽1~3.5米,外高1~6米;西城垣长286米,底宽8米,顶残宽2~4米,夯层厚0.10~0.14米;北城垣长340米,底残宽5~8米,顶残宽0.6~3.5米。

2017年,明长城——柏林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3、高家堡

高家堡.jpg

高家堡位于神木市高家堡镇。历史上高家堡的行政建制屡有兴废,政权更迭频繁。秦属上郡,汉置固阳县,唐属丰州地,宋称飞鸦川,金置弥川县,元为弥川巡检司。据《榆林府志》记载,明正统四年(1439),陕西巡抚陈镒将弥川寨移设于高家庄,建立高家堡。城设在平川,系极冲上地,周长三里零三十八步,楼铺十五座。驻扎军丁1584人,配马骡驼1058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四十二里零二百三十八步,墩台四十四座”。

《延绥镇志》载,后余子俊展修,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清康熙年驻守马步兵共145名,配马15匹,设守备1员统辖。清乾隆十五年(1750)、二十七年(1762)、三十三年(1768),均有维修。

高家堡是明长城的戍边要塞,西北距大边长城约5公里,史称“极冲上地”,先后为延绥镇“十八堡寨”和“三十六营堡”之一,城内“益阜仓”也是延绥镇“十八仓场”之一。

高家堡建在秃尾河东岸的二阶台地上,地势开阔平缓,建造规整。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城垣周长1550米,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城内以中兴楼中心,设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及小巷等,铺舍和四合院民居沿街巷布局。城垣保存完整,设城门四座,有马面、角楼等。

2008年,高家堡古城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4、建安堡

建安堡.jpg

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大河塔镇大河塔村建安堡自然村,东北距高家堡20公里,为延绥镇东路营堡最西者。明成化十年(1474)巡抚余子俊置。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城垣,城“周凡二里零一百七十二步,楼铺一十五座”。明驻守军丁并守瞭军共680名,配马骡347匹,设守备、坐堡、操守各1名。清康熙年,驻军兵120名,设守备1员统辖。

堡城建在西、北临沟的山梁上,平面呈长方形,因自然地形所限,城东北角呈圆弧形。城垣周长1416米,占地面积110400平方米。城内中部偏东有中心楼。建安堡设东、南、北三座城门,外筑瓮城,城内中心有钟鼓楼,庙宇、民居基本无存。城垣除西城垣北段断续相连外,其余夯土垣垣保存完整。东城垣长470米,南城垣长226米,西城垣长484米,北城垣长236米。堡城修建规整,四角均建角楼,现存夯土楼台保存较好。

中路营堡

1、双山堡

双山堡.jpg

位于榆阳区麻黄梁镇双山堡村,北距大边长城5公里,东距建安堡20公里,西距常乐堡20公里。明正统二年(1437)延绥巡抚郭智在北地湾筑堡寨。成化年间,巡抚余子俊移筑今堡,将柳树会(今佳县王家砭镇柳树会村)守兵调守双山堡。万历六年(1578)重修,堡垣周长“三里零九十步,楼铺一十四座”。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共660名,配马骡331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三十里零四十五步,墩台四十座”。清康熙年屯驻守兵100名,设守备1员统辖。

双山堡建在四面沟壑相连的独立山梁上,形状呈不规则长方形,当地俗称“凤凰城”。城垣轮廓清楚,城周长1610米,占地面积约80400平方米。双山堡残存部分城垣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南瓮城、马面、角楼,城门遗迹等。城垣黄土夯筑,南城垣长210米,西城垣长660米,北城垣长41米,东城垣长700米。城设东、南、西三门,四角均有角楼。

2017年,明长城——双山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常乐堡

常乐堡.jpg

常乐堡位于榆阳区牛家梁镇常乐堡村,北距大边长城0.5公里,东至双山堡20公里,西至榆林城15公里。明成化年间巡抚卢祥在岔河儿置堡(今榆阳区麻黄梁镇西南旧堡)。弘治二年(1489),巡抚刘忠因旧堡“地沙碛缺水,北徙二十里”,在今址建堡,堡垣周长“三里零五十步,楼铺一十五座”。万历六年(1578)重修。明代常乐堡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共648名,巡防大边长城“一十八里零一百七十六步,墩台三十七座”。康熙年屯驻守兵110名,设守备1员统辖。

常乐堡建于平川内,因环境变迁,现处于沙漠当中。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城垣周长1680米,总占地面积约176400平方米。城堡仅存城垣、马面、四角隅墩,设东、西城门及瓮城。

城垣黄土夯筑,东城垣长422米,南城垣长414米,西城垣长416米,北城垣长428米。

2008年,常乐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3、常乐旧堡

常乐旧堡位于榆林市榆阳区麻黄梁镇乔界村旧堡自然村。明成化二年(1466)巡抚卢祥始建于岔河儿地方,弘治二年(1489)巡抚刘忠因该堡“地沙碛,缺水,北徙二十里”遂迁于常乐堡。

常乐旧堡平面呈方形。城周山峦相连,旧堡处在地势相对低凹的腹地内,位置隐蔽。城周长1000米,占地面积约62400平方米。垣体保存较差,垣上的设施角楼、马面部分保存。城垣黄土夯筑,东城垣长218米;南城垣东段残存垣体约20米,西段无存;西城垣北段垣体断续保存160米;北城垣长234米。城垣四角均设角楼。

2017年,明长城——常乐旧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4、归德堡

归德堡.jpg

归德堡位于榆林城南22公里的归德堡村,东至常乐堡40公里,西至响水堡20公里,南至鱼河堡20公里。明成化年间巡抚余子俊在居虎都伯言寨的基础上建堡,嘉靖年间筑关城,万历五、六年(1577、1578)重修,堡垣周长“二里六十七步,楼铺一十五座”。属二边长城城堡。明代该堡屯驻军丁408名,配马骡117匹,设操守、坐堡、把总各1员。清康熙年屯驻守兵50名,设把总1员统辖。

归德堡建在三面环沟,一面依水的独立山梁上,地势东高西低,呈半山半川分布,平面形似簸箕,上小下大。城垣轮廓清楚,周长1324米,面积约90000平方米。城堡仅存城垣及其附属设施,有一处水门遗存。东城垣长184米,南城垣残长180米,推测应长410米,北城垣长410米,西城垣无存。城垣四角原建有角楼,现仅存东北、东南角楼。

2017年,明长城——归德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5、保宁堡

保宁堡.jpg

保宁堡位于榆阳区芹河镇新湾滩村南,北距大边长城0.5公里,东距榆林卫城12公里,西距波罗堡20公里,南距归德堡20公里。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巡抚胡志夔在旧古梁城基础上创修,堡垣周长“二里一百四十步,楼铺七座”。万历六年(1578)重修。万历九年(1581)参将藏士贤增筑东关。明代保宁堡为分守中路参将驻地,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共1280名,配马骡驼675匹,设操守、坐堡、参将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二十里,墩台三十六座”。清康熙年间驻守兵80名,设守备1员统辖。

保宁堡建在平地,四周被沙所围。堡城平面呈方形,城垣轮廓清楚,周长1424米,占地面积约97400平方米。堡城总体保存较差,仅存城垣及其附属的马面、角楼等。东城垣长260米,南段湮没于流沙当中,北段保存较好;南城垣长412米,仅村西段部分140米垣体;西城垣长266米,大部分被流沙掩埋;北城垣长386米,多被流沙覆盖。城垣四角均设角楼。

2008年,保宁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6、平邑堡

位于榆林市横山区白界镇平邑堡村,北距大边长城6.5公里。明正统八年(1443),响水堡驻兵移守平邑堡,九年(1444),巡抚余子俊撤平邑,仍守响水堡。

堡城所处地域为风沙草滩区。城垣平面大致呈方形,规制不清,推测周长约1280米,面积约102300平方米。城垣黄土夯筑。东城垣残存南段78米,夯土呈灰褐色,质硬,夯层厚0.16~0.22米,分层夹垫夯土。南城垣西段残存长12米、宽2米的一段垣体,夯层不明。西城垣南段残存45米,夯土内夹垫灰渣层,夯层厚0.10~0.20米,可见夯窝直径0.12米,间距0.02米,深0.04~0.05厘米,为平排平夯。北城垣仅存部分基础。城内建筑均无存。

2017年,明长城——平邑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7、响水堡

响水堡.jpg

位于榆林市横山区响水镇,北距大边长城20公里。明正统初年巡抚郭智置,八年(1443)移守平邑堡,九年(1444)巡抚余子俊撤平邑,复守响水堡,筑堡垣周长“三里二百一十步,楼铺八座”。 万历六至七年(1578~1579)重修,东门称岳峙门,南门称望斗门,西门称渊停门,另有小西门。明代响水堡驻军丁及守瞭军共786名,配马骡驼398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一十九里七十六步,墩台二十二座”。清康熙年间,驻守兵100名。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响水地方政府所在地。

响水堡建在无定河南岸的山梁上,三面环沟。城堡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周长约2100米,面积约255000平方米。现残存大部分城垣及其附属设施,城内尚有大量的早期民居和旧庙宇。城垣黄土夯筑,外包砖石。东城垣长734米,有多处缺口;南城垣长220米;北城垣被破坏无存,推测长340米;西城垣长676米,建有大西门、小西门和3座马面。城垣上现存西南角楼,残破严重。

2008年,响水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8、波罗堡

(16)横山段  波罗堡_副本.jpg

位于榆林市横山区波罗镇。文献记载该堡东至响水堡四十里,西至怀远堡四十里,南至绥德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大边十三里。明正统十年(1445),巡抚马恭置,城设在山畔,系极冲要地。周围凡二里二百七十步,楼铺十座。万历年间重修,砖砌牌垣垛口。所辖边垣长三十五里零四十七步,墩台三十五座。

波罗堡建在一处山梁上,东西两面临沟,北面为无定河。平面呈不规则形,城垣轮廓清楚,垣体基本保存,周长1410米,占地面积约120000平方米。

波罗堡现存遗迹较多,包括城垣及其附属设施(城垣、城门、马面、角楼)、庙宇、民居以及城外护城墩台等。城垣保存基本完整,垣体内为黄土夯筑,外用砖石包砌。东城垣长420米,南城垣长206米,西城垣长486米,北城垣长298米。城内西北有石窟及佛塔,城外有接引寺。

1992年,波罗堡古建群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9、鱼河堡

鱼河堡.jpg

鱼河堡位于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北距归德堡10公里,西距响水堡20公里。明正统二年(1437)巡抚郭智置鱼河寨于九股水。成化十一年(1475),巡抚余子俊迁筑于今地,建鱼河堡。万历四年(1576)用砖包砌城垣垛口,城垣周长“三里三百步,楼铺一十五座”。鱼河堡属二边长城堡寨。明代屯驻军丁500名,配马骡117匹,设操守、坐堡、把总各1员。清康熙年间驻守兵100名,配守备1员统辖。清康熙年起,鱼河堡逐渐成为集镇。

堡城建在平川内,破坏严重,现仅存北城垣部分及北门,北门名“永昶”,西侧有马道。

2017年,明长城——鱼河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0、镇川堡

镇川堡位于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北距鱼河堡25公里。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巡抚张王行修建,城垣周长“一里三分”。明代设把总领兵50名,隶属保宁堡参将管辖,清代隶属波罗堡营守备管辖。

堡城建在平川内,1946年以后城垣渐被拆除。城内南北大街为堡城原街道,街道两旁仅少数店铺、民居尚存早期建筑风格,但也多为清末民初或解放前的风格。

11、怀远堡

怀远堡.jpg

怀远堡位于榆林市横山区城南1公里处的芦河东岸白家梁山上,北距大边长城8公里,东距波罗堡20公里,西距威武堡20公里。明天顺二年(1458)延绥镇巡抚徐垣由土门寨(今横山区殿市镇土壑马村南之雪山)移建于今址,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万历六年(1578)用砖包砌城垣垛口,堡垣周长“二里零一十七步,楼铺十二座”。时建有三座城门,东曰“怀远”,北曰“振远”,南门不明。明代怀远堡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共739名,配马骡357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清康熙年间驻守兵100名,设守备统辖。清雍正九年(1731)设怀远县,该堡即为县城。民国三年(1914)怀远县改称横山县,县政府仍设于此。1955年县城迁建于堡东北1公里处的芦河川后,此城堡逐渐颓废。

城堡建在山上,四面临沟,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垣轮廓清楚,垣体断续保存,周长1502米,占地面积约125800平方米。城垣上附属设施角楼、马面等仅有部分残存,城内有中心楼(玉帝楼)等。城垣黄土夯筑,外用砖石包砌。东城垣长354米,西城垣长374米,南城垣长334米,北城垣长340米。

2008年,怀远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2、威武堡

威武堡.jpg

威武堡位于榆林市横山区塔湾镇杨小川沟口东山畔上,北距大边长城8公里,东北距怀远堡20公里,西南至清平堡20公里。明成化五年(1469),巡抚王锐由大兔鹘(在今艾蒿峁乡一带)移建于今址,筑威武堡,城周长“二百八十步,楼铺一十四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万历六年(1578)用砖砌牌垣、垛口,并建南、北、东三门,分别称“威武”“镇朔”“震福”。 明代威武堡驻军丁及守瞭共640名,配马骡274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清康熙年间驻守兵50名,设把总1名统领。民国年间,该堡曾为威武地方政府的驻地。

堡城建在四面临沟的山梁上,西面深沟内有小河流经。堡城所在区域被流沙覆盖,现城垣断续残存,轮廓清楚,平面呈方形,周长1460米,占地面积约139400平方米。威武堡仅残存城垣及其附属设施,城内建筑无存。城垣黄土夯筑而成,东城垣长337米,南城垣长383米,西城垣长340米,北城垣长410米。

2008年,威武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4、清平堡

清平堡.jpg

又称清坪堡,位于靖边县高家沟镇南门沟村西的山塬上,北距大边长城10.5公里,东距威武堡20公里。明成化四年(1468)巡抚王锐由白洛城(在今横山县石湾镇白狼城村)移建于今址,筑清平堡,城周长“三里八十四步,楼铺一十三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万历六年(1578)砖砌城垣。明代该堡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共2224名,配马骡驼1598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三十一里零二百六十九步,墩台三十一座”。清康熙年间驻守兵100名,设守备1员统领之。该堡所在地原属横山县,1942年划归靖边县。

清平堡为延绥中路营堡最西者,堡城建在山原上,周围临沟。堡城废弃后,渐被流沙掩埋。由地面上断续显露的垣体尚可辨识城垣轮廓。堡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周长约1793米,占地面积约157500 平方米。城垣黄土夯筑而成,东城垣长600米,南城垣长315米,西城垣长668米,北城垣长210米。堡城东南1公里处的徐家湾村有明代砖拱桥一座。2020年4月末,靖边县杨桥畔村民在清平堡内挖沙取土时,在两条取土沟内发现有砖垣、泥塑造像、铁香炉、青花瓷片、砖瓦等遗迹遗物。

2008年,清坪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路营堡

1、靖边营

靖边营堡.jpg

靖边营又称新城堡,位于靖边县新城镇新城村,为新城乡政府驻地,北距大边长城3.75公里,东北距镇罗堡20公里。北宋初为夏州兀剌城,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曾在此驻兵防守,并筑东西哨马营,故俗称“范老关”。明景泰四年(1453),巡抚陆炬始筑城垣,由此俗称新城。成化十一年(1475)余子俊设为靖边营,撤保安兵守之。嘉靖二十四年(1545)、三十四年(1555)两次拓筑维修,城垣周长达“八里,楼铺二十九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万历六年(1578)用砖包砌城垣。明代靖边营堡驻军丁及守瞭军共2255名,配马骡920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四十五里,墩台三十二座”。清康熙年设游击、千总各1员统辖。清雍正九年(1731)靖边营改设为靖边县。同治六年(1867),回民武装攻破县城,城内建筑尽毁,八年(1869)县城移置镇靖堡。民国时期,该城堡曾为苏维埃县政府驻地。

靖边营堡选址于西山东川的自然地形,平面呈不规则形,分为南城、北城两部分。南城仅存西城垣、南城垣,东城垣不存,北城垣及北城的南城垣。南城周长残存810米,占地面积约145800平方米;北城周长2278米,占地面积约为240000平方米。城垣上的角楼及马面大多保存,城内建筑全部被毁。

2008年,新城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定边营

定边营堡.jpg

定边营即今定边县城,北距大边长城200~300米,东南距砖井堡25公里。明正统二年(1437)巡抚郭智筑城堡。万历元年(1573)增筑西关,三年至四年加高城垣,六年(1578)用砖包砌城垣,城垣周长“四里一百七十五步,楼铺二十二座”。明代定边营驻军丁及守瞭军共2690名,配马骡1565匹,设操守、坐堡、延绥镇西协副总兵、守备、领班都司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五十四里,墩台七十七座”。清康熙年驻守马兵、步兵、守兵共535名,设把总2名,西协定边副总兵1名统辖。清雍正九年(1731)在此开设定边县,迄今为县治。

堡城始建为正方形,东西长660米,南北宽660米,后又向西展筑 200米成长方形。推测城周3040米,面积567600平方米。定边营的城垣及其附属设施基本不存,只发现了部分垣体残迹。城内旧民居基本没有,只有中心鼓楼一处较为重要的公用设施遗迹。

2017年,明长城——定边营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3、龙州堡

龙州堡.jpg

又称龙洲堡,位于靖边县龙州镇大涧村,北距大边长城3公里,东至延绥中路清平堡16公里,西至镇靖堡20公里。宋代为夏州石堡寨,范仲淹曾于这里设哨马营。明成化五年(1469)巡抚王锐在龙州寨山下涧地筑城堡,周长“二里三百一十六步,楼铺九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万历六年(1578)用砖包砌城垣。明代龙州堡驻军丁及守瞭军共557名,配马骡247匹,设操守、坐堡、把总各1名,守瞭巡防大边长城“三十四里,墩台二十五座”。清康熙年驻守兵50名,设把总1员统辖。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嘉庆十四年(1809)均有维修。同治六年(1867),回民起义军攻陷城堡后,废弃。

龙州堡城龙州堡城建在四面山峦围绕的平川内,北临龙州水库。堡城建制归整,平面基本呈方形,城垣周长约1300米,占地面积约84000平方米。现存大部分垣体及其附属设施(角楼2座,城门2座,护城墩台1座)。城内建筑无存。

2017年,明长城——龙洲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4、镇靖堡

(21)靖边  镇靖堡_副本.jpg

镇靖堡,俗称旧城,位于靖边县镇靖乡政府驻地,北距大边长城0.5公里,东距龙州城堡20公里,西距靖边营40公里。唐长庆四年(824)在此筑鸟延城。明成化五年(1469)巡抚王锐维修加固,称镇靖堡。成化八年(1472)巡抚余子俊扩筑镇靖堡垣,周长“四里三分,楼铺一十九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万历六年(1578)用砖包砌城垣。明代该堡驻军丁及守瞭军共2537名,配马骡驼1789匹,设操守、守备、坐堡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四十九里,墩台四十三座”。清康熙年驻守兵110名,设守备1员统辖。清同治八年(1871)维修,此后至1942年县政府移驻张家畔前,镇靖堡一直为靖边县城所在地。

镇靖堡建造选址于背山面水、左右临沟的半山半川地带,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公路从山底通过,将堡城分割成东、西两部分,东部处于川内,西部处在山坡上,东西落差高达80米。堡城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东部规整,西部随自然地形分布。目前城堡残存两部分,北部主城城垣周长2096米,占地面积28.4万平方米。北部的主城目前仅存垣体及其附属设施,城内存中心鼓楼1处;西城垣外有敌台1座。城外南侧的障城残存东、南、西三面城垣及垣体附属设施。 主城有2座城门,均为瓮城建置,东门稍好,北门破坏殆尽。城外有护城墩台1座。

2008年,镇靖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5、镇罗堡

镇罗堡位于靖边县杨米涧镇镇罗村,北距大边长城0.5公里,东北距镇靖堡20公里,西南距靖边营20公里。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筑城,堡垣周长“三百七丈”。万历二十八年(1600),在宋代鱼口寨旧址上建堡。明代该堡驻军丁及守瞭军共441名,配马骡160匹,设操守、把总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三十里,墩台一十座”。清康熙年驻守兵50名,设把总1名统辖。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嘉庆十四年(1809)均有维修。同治六年(1867)被回民起义军毁坏,城废。

堡城建在山峰围绕的平川内,西临芦河沟,南靠自然冲沟,东、北为滩地。城垣平面基本呈长方形,周长现存550米,面积约46000平方米。垣体大部分保存,角楼残存2座,马面可辨别的有4座,城门及城内建筑无存。

2008年,镇罗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6、宁塞营

宁塞营堡.jpg

位于延安市吴起县长城乡宁塞村。宋为夏州地,旧属栲栳城。明成化十一年(1475)余子俊撤三岔堡(北距宁塞营20公里)移筑宁塞营,城垣周长“四里三分,楼铺一十八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万历六年(1578)用砖包砌城垣。明代该堡驻军丁及守瞭军共2445名,配马骡1571匹,设操守、守备、座堡各1员,守瞭巡抚大边长城“五十四里零二百八十步,墩台五十四座”。清康熙年驻守兵110名,设守备1员统辖。1942年,该堡所在地划归吴起县。

宁塞营建在山塬上,四面临沟,地势险要。城平面呈不规则形,城垣轮廓清楚,垣体除东城垣外大部分保存较好,周长约2300米,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堡仅存城垣及其附属设施,城内存中心鼓楼遗迹。堡城西203米处的山梁上建有护城墩台1座。

7、把都河堡

把都河堡.jpg

把都河堡,俗称旧城子,位于延安市吴起县周湾镇旧城子村,北距大边长城10公里,东距宁塞营17公里,西距永济堡15公里,属明长城二边营堡。明成化九年(1473)巡抚余子俊置堡,城垣周长“三里一百八十步,楼铺一十一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万历六年(1578)用砖包砌城垣,明末该堡守兵并入宁塞营。

堡城依山修筑,东西临沟,地形异常险要。城平面呈不规则形,破坏严重,城垣轮廓模糊。城周、面积、城内布局均不清楚。仅存部分垣体及其附属设施,城南残存挡垣、护城台等,城内建筑设施不存。南城垣残存长度147米;东城垣顺沟畔修建,山上部分仅存马面一座;西城垣及北城垣无存。

8、永济堡

永济堡.jpg

位于延安市吴起县五谷城镇,东北距都把河堡15公里,属明二边长城营堡。成化九年(1473),余子俊将正统年间所建的永济堡“挪于迤南上红寺”今址重建,并拨官军屯守。

堡城建在陡峭的山坡上,两侧临沟,地形险要。平面略呈簸箕形,周长约10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城垣轮廓清楚,但垣体及附属设施损毁严重。城垣黄土夯筑,东城垣长362米,南城垣推测长184米,西城垣长296米,北城垣长162米。堡城设东、南门及瓮城,城垣有角楼和马面等设施。城内建筑无存。

9、柳树涧堡

柳树涧堡.jpg

柳树涧堡位于定边县郝滩镇柳树涧村南1公里处,北距大边长城最近距离为100米,东至宁塞堡20公里,西至旧安边堡20公里,南至永济堡15公里。天顺初年(1457)筑该堡,成化九年(1473)弃之,驻军归并于永济堡。嘉靖三十七年(1558),董威修复旧堡,自永济移守于此,城“周围凡三里七分,楼铺一十八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万历六年(1578)砖砌牌垣垛口。明代驻军丁及守瞭军共1082名,配马骡384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清康熙年驻军兵110名,设守备1员所辖。

现存柳树涧堡遗址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上、下两个城郭组成,城郭中间有东西向自然冲沟相隔,东、西边有夯土垣体相连。上城仅可见城垣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城垣、马面、角楼等。下城也仅见城垣及其附属的马面、敌台等。

2008年,柳树涧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0、安边营

安边营即今定边县城东50公里的安边镇所在地,营堡北距大边长城900米,东距大边1000米,东南至柳树涧堡20公里,西北至砖井堡25公里,南至新安边营30公里。该营原名深井儿,明正统二年(1437)巡抚郭智置。成化十一年(1475)废弃,守军移驻新安边营。成化末年,以定边营孤立无援,复守此堡。城“周围凡四里三分,楼铺二十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万历六年(1578)砖砌城垣、垛口。明代安边营驻军丁及守瞭军共1493名,配马骡驼1098匹,设操守、坐堡、参将各1员。守瞭巡抚大边长城“三十三里零二十三步,墩台五十一座”。清康熙年驻守马兵、步兵共130名,设守备统辖。此后,安边营逐渐成为商贸集镇。

营堡建于开阔的平川内,平面呈规整的长方形,城垣东西宽576米,南北长615米,周长2382米,占地面积35.4万平方米。城垣坍塌严重,仅存少部垣体,垣体附属设施破坏严重,城内建筑毁坏殆尽。

2017年,明长城——安边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1、砖井堡

砖井堡.jpg

砖井堡位于定边县砖井镇政府驻地北1公里处,北距大边长城70~120米,东距安边营20公里。正统二年(1437)巡抚郭智创筑,因附近有砖造古井而得名,即旧新兴堡。新兴堡于成化十一年(1475)南移至80公里外的东海螺城。嘉靖中修复旧堡防守,万历六年(1578)增高并砖砌城垣,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徐观海维修,堡垣周长“三里二百五十步,楼铺一十二座”。明代该堡驻守军丁及守瞭军共850名,配马骡433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守瞭大边长城“一十七里,墩台二十二座”。清康熙年驻守兵110人,设守备1员统辖。

营堡建于开阔的平川内,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50米,四角设角楼,有马面8个,北城垣正中有高台。堡城建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均外筑瓮城。堡城周长1960米,面积239700平方米。城垣黄土夯筑,外包砖石,城门损毁,城内建筑无存。

2008年,砖井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2、新安边营

(26)定边段  新安边堡_副本.jpg

新安边营位于定边县新安边镇政府北边的脑畔山上,北距安边堡30公里,东距永济堡15公里。为明代二边长城营堡。宋代为夏州深沟儿中山坡。明成化十一年(1475),巡抚余子俊置堡,撤旧安边兵守之,遂称新安边营。分守西路参将府驻扎于此,统辖14座城堡。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周长“四里一百三十五步,楼铺一十四座”。明代新安边营驻军丁及守瞭军共591名,配马骡152匹,设操守、坐堡、把总各1员,守瞭二边长城“一十二里,墩台一十七座”。

新安边营依山就势,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规模宏大。营堡四面环沟,洛河的上游新安边川从堡南沟内流经。城平面形似簸箕,下大上小。城垣轮廓清楚,周长2110米,占地面积约248000平方米。现存城垣及其附属设施。南城门、东城门及瓮城保存较差。城内建筑无存。城北有护城墩台1座。

2017年,明长城——新安边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3、石涝池堡

石涝池堡.jpg

石涝池堡位于定边县王盘山镇的石涝川河源头,北距定边营50公里,东至“二边夹垣”新兴堡20公里,西北至三山堡30公里,属明代“二边夹垣”城堡。因堡址“地皆碱卤,东有石涝池,储雨雪水,人赖汲饮,故名”。明成化十一年(1475),巡抚余子俊在宋代石涝池寨旧址筑堡,分砖井戍兵驻守,万历三年(1575)加高,堡垣周长“三里一百八十四步,楼铺三座”。明末该堡守兵并入定边营。明代堡城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共442名,配马骡319匹,设操守、坐堡、把总各1员,巡防二边长城“九里零二百七十四步,墩台一十四座”。

石涝池堡建在山顶部,城南为洛河发源地(石涝川)。城四面深沟环绕,地势极其险要。城垣依自然地形呈不规则形分布,周长440米,面积1.1万平方米。仅存垣体及其部分附属设施,城内残存建筑台基。

2017年,明长城——石涝池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4、盐场堡

盐场堡.jpg

盐场堡位于定边县城盐场堡镇政府驻地北,东北距大边长城2.5公里,西距宁夏花马池堡(今盐池县城)10公里。明成化十三年(1477)余子俊置堡,弘治四年(1491)巡抚刘忠增修,万历三年(1575)加高,城垣周长“二里三分,楼铺九座”,是榆林大边长城最西的营堡。明代该堡驻军丁120名,配马8匹,设操守、坐堡、把总各1名。清康熙年驻守兵50名,设把总1名统辖。

盐场堡建在平川地,平面呈矩形。因堡城损毁严重,现仅存北城垣250米及东城垣北段27米垣体。南门遗址可见夯土基础,由此推断,堡城南北长306米左右。城垣设施及城内建筑均已破坏殆尽。

2017年,明长城——盐场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5、三山堡

三山堡.jpg

三山堡位于定边县冯地坑镇新城滩村,东北距定边营45公里,东南距“二边夹垣”石涝池堡30公里,南距饶阳水堡35公里,是榆林“二边夹垣”线上最西的城堡。明成化九年(1473)在原宋三山儿寨基础上扩筑堡城,万历三年(1575)加高城垣,堡垣周长“二里二百四十步,楼铺三座”。明代该堡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共372名,配马骡221匹,设操守、坐堡、把总各1员,守瞭巡防二边长城“五里,墩台八座”。明末该堡守兵并入定边营。明成化九年(1473),在原宋三山儿寨基础上扩筑堡城,万历三年(1575)加高城垣。明末该堡守兵并入定边营。

三山堡所在地势平坦,四周山地环绕。城平面基本为方形,形制规整。周长1320米,占地面积108800平方米。三山堡城垣及其附属设施保存较为完整,四角设角楼,东城垣上设马面一座,南、北城垣上分别辟城门,外筑瓮城。城外建有护城壕。北门外似有桥的遗存。城内建筑无存。

2008年,三山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6、新兴堡

新兴堡位于定边县油房庄镇星星堡村,北距大边长城的砖井堡40公里,东距“二边夹垣”新安边堡35公里,西距石涝池堡20公里,属明代“二边夹垣”城堡。明成化十一年(1475),巡抚余子俊将城堡从砖井堡移置于东海螺城,重建新兴堡城。隆庆六年(1572)维修。万历六年(1578)加高城垣。堡垣周长“一里一百四十六步,楼铺八座”。明代新兴堡屯驻军丁448名,配马骡319匹,设操守、坐堡、把总各1名,守瞭巡防二边长城“七里,墩台一十一座”。明末堡裁守兵并入定边营。

新兴堡建在山梁上,四面环沟,地势平坦。城垣平面呈不规则形,周长962米,占地面积47650平方米。仅存城垣及其附属设施,城内建筑无存。东城垣长250米,南城垣长280米,西城垣长184米,北城垣长250米。

2008年,新兴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7、饶阳水堡

饶阳水堡.jpg

饶阳水堡位于定边县姬塬镇辽阳村,北距三山堡20公里。饶阳水头,古萧关。明成化十三年(1477)始在饶阳水(即今十字河)头建堡,隶属庆阳卫。成化十五年(1479)巡抚丁川改属延绥镇领辖,为二边长城营堡。万历二年(1574)重修。城垣周长“二里三十步,楼铺八座”。明代该堡屯驻军丁227名,配骡马85匹,设操守、坐堡各1员统辖。明末该堡守兵并入定边营。

堡城建在山坡上,北高南低,西、南面临水。城垣平面呈不规则形,周长1696米,占地面积约179200平方米。垣体保存一般,北城垣上保存一马面,西南河畔上的垣体已塌毁,城门及城内建筑无存。

2017年,明长城——饶阳水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